作者:王咏倩(首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党的十八大以来,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大数据、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赋能,让人们的物质生活变得更加便捷美好。网络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发展,人工智能(AI)、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和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的运用,为网络思政的优化提升提供了全新的视野选择和实践路径,给网络思政教育带来变革性的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只有遵循思政育人规律,把握数字化下网络思政的发展趋势,注重媒介的运用和传播,促进思政空间的拓展,以更加科学化、更加高质量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教育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才能营造顺应发展、风朗气清的网络思政教育生态环境,更好地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
遵循规律,厘清三大关系。实践的成功离不开对事物发展规律的遵循把握,网络思政教育是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而形成的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技术特征和时代属性。首先,应清楚地看到网络思政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网络思政教育继承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性规律,就是要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应旗帜鲜明地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还要尊重教育规律,服务于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进而指导学生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除此之外,网络思政还具备特殊性规律,如教育与技术统一律,网络思政的发展借力于新技术新媒体的进步,与此同时,网络思政教育的需要也会促进新技术新媒体的更新改进。为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学校需要持续强化基础信息技术建设,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技术运用水平,探寻最适合、最有效的方法渠道。再如吸引与说理结合律,数字算法的精准化常导致人们在纷繁鲜活的网络媒体中,在易被接受的图文并茂内容中花费更多时间精力,而对于说理兴趣一般,这就需要思政教师将理性的思维与逻辑融入教育中,采用各种技术手段来提升教育内容的感性吸引力。其次,要辩证看待数字化带来的利弊关系。新技术新媒体拓宽了网络思政教育新方法新方式,如人工智能带来的智能学习系统、大数据促进思政教育精准化、物联网实现的沉浸式教学、新媒体平台多维育人模式等,但同时也要注意这些技术媒体对于网络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一是信息泛化过程中庸俗、低俗、媚俗的信息时常会被学生接收到,碎片化信息常常干扰他们对于真相、本质的理解判断;二是技术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媒体机构排他性,要防范其他一切形式的意识形态攻击,防止“算法黑箱”的操纵,注重保障信息数据的安全。最后,要认同教育中主客体交互新型关系。自互联网出现以来,“教师教—学生学”传统的教育方式,以教师为主的师生关系,都在不断地改变,特别是新媒体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个人获取信息的方式更为平等、便捷,且主客体间的交流打破了时空地域的限制,使得受教育者对于教育主体的回应日渐突出,另外通过数据监测、兴趣分析,教育主体能够对受教育者全面认知和深入了解,因此应保持主客体间的平等交互性关系。
抓住关键,用好两大媒介。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性活动,科技的创新对于建设科技强国具有强大的助推作用,对于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同样如此。鉴于科学技术研发日新月异,“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在这里主要论述两个方面:一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的新技术媒介。人工智能技术具有自我编程、自主学习的能力,智能完成信息的输入、存储,在此基础上的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被广泛运用,开发的智能问答系统、智能学习系统、智能预警系统等,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提高了学习成效,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学生创建了直观、形象的虚拟学习氛围。大数据为网络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提供源源不断的数据源和全方位的数据视角,是实现思政教育精准化供给的前提,也可以使得优质思政教学资源得到共享利用。物联网通过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把所有物品连接起来,从而实现智能化的识别和统一化的管理。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物联网终端看到与学习内容实时相关的生活场景,而且可以根据需要对这些场景进行干预,如在博物馆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扫描标签,了解物品的详细信息,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智慧校园建设中,物联网技术也在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得以运用。二是以微信、微博、抖音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媒介。新媒体平台在教育宣传、价值引领、互动交流等方面有着很强的育人价值,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和喜好,也是当下广泛开展的媒介形式。一方面学校不断重视网络思政媒体建设,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网络阵地不断巩固完善;另一方面教师积极进行新媒体育人模式探索,成立融媒体工作室、网络文化工作室等,主动参与直播、短视频等,了解学生,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特别是近年受疫情影响,网络媒体承担了学生线上授课、线上班会、网络思政教育等众多职能,有力保障了疫情下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
强化协同,构建一个整体。无论是技术媒体的发展,网络生态环境的变化,还是深入推进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现实要求,都需要以整体视域构建网络思政育人新样态。一是技术媒体平台的融合化。当前的数字化带来了新旧媒体的融合式、一体化发展的技术结构,主要体现在同一内容,需要通过多种传播媒介进行宣传,同一事项可以通过不同的技术媒介来达到效果。此外,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成为一种常态,一些主流媒体跳出传统媒体的本位和思维,迎合大众需求,实现网站、微博、微信、抖音等协同发力的样态。还体现如开设资源共享、在线互动、网络宣传等为一体的“云上”大思政课平台、“同上一堂思政大课”,等等。因此,教育参与者应主动迎合这种融合,并相信未来教育实践与网络技术的融合会更加全面深入。二是育人队伍的全员化。《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广大教职员工作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做好网络思政教育,应吸纳校内外思政教师、辅导员及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学生骨干等形成育人合力。另外,思政教育者应具备网络思维和技术媒体的应用能力,具备与教育对象的平等沟通素养和人际互动技能,这些技能的内化与外化,离不开教育者自身的学习和学校开展的培训。三是服务保障的协同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技术是基础,完善信息化设施建设必不可少,智慧校园、智慧教室建设等仍需持续推进。技术发展有先后,区域院校的协同意义重大。人才培养是关键,政策支持、措施保障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