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东阳市委组织部与浙江开放大学东阳学院合作的 “千名村社干部上大学”项目首批村社干部学员迎来毕业季,就读于行政管理(乡村管理方向)、党务工作、农村区域发展等专业的专、本科213名村社干部学员通过2.5年的大学学习顺利获得大学毕业证书。
浙江开放大学东阳学院总支书记、院长单庞君为东阳市江北街道湖莲社区骆店小区党支部书记、骆店小区股份经济合作社社长骆向亮颁发大学毕业证书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需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
2023年4月15日,在浙江开放大学东阳学院举行的“千名村社干部上大学”开班仪式上,东阳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对东阳市为什么要持续开展村社干部学历提升作了说明。“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社干部身处基层治理一线,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既是“领头雁”,又是“主心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工作正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近年来,治水拆违、拆后重建、美丽乡村、产业植入,不仅需要村干部能够埋头苦干,更需要能看得懂图纸、算得清账,既懂经营又懂欣赏的“复合型”人才。
要充分利用与高校联合办学的优势,共享高校资源,改革创新,确保“千名村社干部上大学”项目各类教学质量。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分管副校长王继华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东阳学院依托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高校优势,在场地、师资、图书、教育教学设施等实行资源共享,高质量地开展了各类教学活动。学校组织优秀师资、优质资源,利用学校的系统学习丰富村社干部对乡村建设的知识储备,推动村社干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村庄建设,为地方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学校充分考虑村社干部的工作性质,采取线下面授辅导与自主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不耽误农村干部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切实提升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水平,提高其适应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本领。
探索“1+X”实践育人教学模式,构建“四维文化育人”矩阵,依托“千名村社干部上大学”项目大胆开展教学改革。
东阳学院不断探索改革教学模式,创新管理方式,着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村社干部人力资本提升的东阳样板。“千名村社干部上大学”活动开始以后,学院积极探索“1+X” 实践育人模式在村社干部大学生中的应用,通过开展了思想政治与文化素养讲座、技能培训等多项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依托党建文化育人、思想文化育人、课堂文化育人和校园文化育人合力构建“四维文化育人”新矩阵。
党建文化育人:统领
坚持党建统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院探索实施“党建+”“+党建”教学工作模式,围绕党建活动、思想文化、教学改革、技能提升等方面,通过支部进社区、党员下村头、党课入田间的形式,开展“党建+田间课堂”、 “党建+技能培训”、“党建+理论学习”等活动,统领“千名村社干部上大学”项目高质量开展。
思想文化育人:铸魂
以思想文化铸魂,把村社干部思想教育和党、国家政策方针以及形势政策教育密切结合,使村社干部政治方向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院依托“东白讲坛”平台,结合地方特色人文、民族文化、家国精神等,开展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引导村社干部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和价值观;通过思政育人与实践育人相结合的“1+X”实践育人教学模式,开展乡村振兴思想教育,打造了“1+X乡村振兴学堂”省级终身学习品牌。
课堂文化育人:赋能
以教学改革赋能,探索“三引三融”课程思政教学、“1+X”实践教学等模式,依托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打造“田间课堂”、“‘寀卢经验’实践学堂”和“社区讲堂”,依托学校省示范性继续教育(社会培训)基地——“新生代社会人才学历技能研学基地”,开展农村实用人才、高素质农民等培训,将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训深度融合,助力村社干部学历技能双提升。
校园文化育人:润心
以校园文化润心,以团结一致、锲而不舍、敢拼敢闯、忠诚担当为院训,努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强大凝聚力的校园文化精神。通过学生会与学生网上党支部平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具有成人教育特色的校园活动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凝练优质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村社干部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高尚道德情操与卓越综合素养的新时代村社干部人才。
村社干部上大学不是简单的“学历镀金”,而是通过“教育赋能” 激活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既让干部“能干事、干成事”,也让群众“得实惠、享幸福”。东阳市委组织部和东阳学院共同开展的“千名村社干部上大学”项目,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推动乡村振兴与社区发展的重要举措,其意义不仅体现在干部个人能力的提升,更深刻作用于东阳市基层组织建设、民生服务优化的根基巩固,是为东阳市乡村振兴、社区发展以及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坚实的基层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