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的父亲王老爷子啊……
您等会儿吧,于谦的父亲能姓王啊?
诶,对了,这就叫默认推理!”
“大语言模型是怎么训练出来的啊?
就是给出上半句,来猜下半句,
比如说,宫廷玉液酒?
一百八一杯!……”
你可能以为这是在德云社的剧场
但这一幕却发生在大学课堂
而台上这位
眉飞色舞地讲着人工智能的正向推理知识的老师
正是刘一韬老师
计算机老师×相声演员
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情之所起,一往而深
初见刘老师,很难想象这个戴着金丝边眼镜,电脑屏幕是密密麻麻代码的人和相声能有任何关联。但他一开口,那些诸如“嘿”、“害”、“去你的吧”等等带着相声符号的话茬,将他的另一重身份暴露无遗。他打趣道,“你看,这就是说相声带来的臭毛病”。
可以说,相声几乎陪伴着他走过了成长的每一段岁月。从小他便为电视里传统相声着迷,不仅对经典段子的名字信手拈来,对相声名家更是如数家珍。上大学后,机缘巧合下,他加入了郑州大学的相声俱乐部,从本科生到研究生,一待就是七年。这七年里,他就像“钉子户”一般每月雷打不动地出现在月演舞台上。研究生毕业后,他远赴澳洲深造,并加入了南半球第一家相声社团“合艺社”,和同伴们一起为在澳华人带去家乡的欢乐,也将相声的种子播撒在了大洋彼岸。
他对相声的热爱,支撑起了他对相声的钻研。相声需要师傅传帮带,他就四处找人求学问,相声讲究说学逗唱,他便做起了相声的“学术研究”,相声离不开姊妹艺术的熏陶,他就自学京剧、快板、小曲小调。摸爬滚打中,他也从一个相声小白,成了台柱子,成了大家口中的“韬哥”。
从舞台走向讲台
不凡的经历造就了他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谈及当教师的契机,他告诉我们,母亲是高校教师,从小的耳濡目染,也让他对这份崇高的职业心生向往。博士毕业后,他在众多高校中毅然选择了浙江广厦大学。
来到学校的两年多里,他用“包容”两个字概括了对学校的印象。计算机专业是一门需要创造力的行当,比起按部就班的工作,学校给了他包容的发展空间,也激发了他许多灵感。
在他看来,上课就是一场大型演出。而学生正是他的观众,如何抖好知识点的“包袱”,让课堂有“笑”也有“效”,在看他来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他尝试将人工智能中晦涩难懂的逻辑理论,通过相声的演绎抽丝剥茧,找到合适的生动例证,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让“高大上”的理论“接地气”,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他的课总是座无虚席,他打趣道,“上我课的学生比看我演出的多多了”。而极高的上座率正源于他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听过他课的学生评价道,“上刘老师的课就感觉,知识以一种猝不及防的方式进入了脑子里。”
凭借独特的教学方式和过硬的知识素养,他获得了2024年浙江省高职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所指导的学生也在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屡获佳绩。
○在适宜的土壤疯狂生长
○
和刘老师对话,最大的感受便是他的“痴迷”。于相声如此,于教学,于科研,亦如是。两个小时的采访,倒不如说是一场猝不及防的旅行。不知不觉中,我们放下了准备好的采访提纲,跳出既定的节奏,与他一起走进“疯狂”的内心世界。那里有他的坚持,有他的热爱,也有他的追求。在《武家坡》的唱腔中感受他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在一行行代码中感受他严谨之外的天马行空。谈及未来打算,他表示,“我想把计算机模型和相声做一个跨界融合,让机器写段子”。
今年是他深耕计算机专业的第16年
也是正式与相声结缘的第16年
正如他所说
“要选择一片适合自己的土壤
稳稳扎根,疯狂生长”
于他而言
计算机与相声
便是他选择的土壤
而无论在教学科研
还是相声领域中交出的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
便是他在痴迷中厚积薄发的声明